邻居李婷是北京CBD一家科技公司的财务经理,他发现公司连续两年报表亏损超千万元,可王总这个大股东却在去年分走了1.2亿元的红利。作为财务负责人,她在各类财务报表中翻找数据,却始终没找到那笔钱的来源。直到年度审计时,审计师点出一笔藏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的2亿元“股东借款”,这才让她明白,公司实际上是借“借款”之名提前把利润分给了股东,而这些钱根本不是今年赚的,而是之前积压未分的利润。
公司表面在做融资,实际上是用借款包装的分红行为,账面上是负债,实则是提前把利润“打包”给大股东使用。如果借款协议没有利息约定、还款期限和资金用途,且长期挂账不还,很可能被认定为实际分红。同行中有一家连锁餐饮公司,以股东借款名义转出5000万元,结果因为从未支付利息而被追缴了巨额税款。
今年新购了一批自动化设备后,财务总监突然决定启用加速折旧法,原本应该分几年摊销的成本,一次性计入当年支出,导致利润看起来猛降。虽然看似公司亏损严重,但真实现金流并没有太大变化。
三年来公司持续通过股东借款方式将大额资金转出,大股东实际抽走了注册资本的八成。表面上公司运转正常,但一旦市场遇冷或业务受阻,就容易资金链断裂。
为了更精准判断公司是否真实亏损,可以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逐年对比,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一直为正,但利润却连续三年为负。这种“赚了钱却说亏了”的情况,说明财务中可能存在虚增成本、调节利润的行为。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2216.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下一篇:企业亏损还能分红?分红不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