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做了十年批发生意的刘姐,她在京郊开了一家做家庭日用的小公司,主打批发厨房用品,过去生意虽然不大,但胜在稳定。每年春秋换季,她都能接到不少超市和小卖部的订单,可今年明显感觉客户下单犹豫了不少,账上流水也一天天缩水。
她原本以为交税也能相应减少,可财务一解释,她才明白,税务和收入不是一比一挂钩。比如销项税减少了没错,但如果进货没跟着减少,那还会留下进项税没用掉,挂在账上反而不划算。而像附加的城市维护费和教育附加费,也会跟着一起浮动,看着是少交点,但如果没有规划采购,那些沉淀下来的成本可能更难处理。
年底一盘点,刘姐发现自己虽然赚少了,但该交的企业所得税也不少。原来应纳税所得额并不等于手里拿到的钱,而是经过复杂计算后才出来的。比如她今年搞了一项新的收纳产品设计,还投入不少钱研发,财务说这笔钱可以按政策做加计扣除,其实是能少交点税的。她的仓库设备今年更换了,设备折旧也能用来调节应税额,只要按规定走流程。
因为有几个月完全没出货,刘姐一度想干脆零申报了事。财务赶紧提醒她,即便是零,也要交清楚报表和说明,不然系统一查发现异常,就容易进“黑名单”,对后续贷款、合作都有影响。之前她的一个同行就是因为这样被限制评优,还被税务部门约谈,处理了一大堆材料。
销售额刚好在10万元上下浮动,财务就建议控制在起征点以下,这样每个月就可以免去小规模征税。另外,去年因为场地调整,她停工几个月,租的库房也空着,正好用到了房产税的困难减免政策,减轻了不少负担。
会计定期做收入监测报告,一旦发现同比下降超过30%,就立刻查原因、调采购。她还请人帮她做了税负率和同行业数据对比,看看自己的各项税比是不是偏高。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1820.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粽子卖不动,月饼成希望?
下一篇:中央厨房最容易被忽略的6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