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来刷某乎,看到一个热点就是罗永浩评论西贝预制菜事件,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罗永浩说了什么,而是西贝到底有没有使用预制菜,如果西贝的菜品确实是现炒现做,供应链环节仅仅是预处理而非预制,那么罗永浩的言论可能就构成对企业的误导,甚至属于贬损性评价,如果西贝的菜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制环节,那么即便口味没问题,也会让消费者觉得被背刺。
一旦证据显示西贝的菜品确实符合宣传,罗永浩的评价可能被认定为夸大或误导,这种情况下罗永浩或将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公开澄清、道歉,甚至可能涉及经济赔偿,从司法实践看公众人物对企业的负面评论通常会被认为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是否构成侵权,法院会综合考虑评论是否有事实依据、是否过于极端。
假如西贝的供应链中真的大量使用了预制菜,那么起诉罗永浩就可能演变成搬石头砸自己脚,因为打官司需要举证,西贝必须拿出足够证据证明自己没有问题否则不仅难以胜诉,还会被迫把供应链透明化,一旦被舆论抓住证据,可能对品牌造成二次伤害。
西贝起诉罗永浩会引发热议,舆论曝光度增加,但长期看如果无法在舆论和证据层面彻底翻盘,品牌的负面联想会加深,尤其是“西贝=预制菜”的标签一旦被固化就会很难洗掉,而餐饮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哪怕质量没问题,认知一旦出了偏差,生意也可能受到影响。
罗永浩本身就敢说著称,长期和企业交锋,从冰箱到手机,再到教育、餐饮,他已经非常熟悉舆论场上的打法,即便官司输了,他依然可以借机强化为消费者发声的人设,粉丝基础不会动摇,如果官司赢了他会成为舆论场上的最大受益者。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2495.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下一篇:开一家水果茶店大概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