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波为那些行动不便、年纪偏大、技能不足的乡亲提供一个可以就近工作的地方,他把12间门面改造成车间,组建了一条仿真花生产链。很多村民可以在家制作花叶、花枝,甚至瘫痪在床的人,也能通过上门服务参与工作。这一做法解决了680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脱贫户和残障者更是通过每月几百到上千元的增收。
企业扶贫,不是一次性的援助,而是让乡村拥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企业通过投资项目、传授技术、吸纳就业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到产业链中来,不是简单给钱,而是通过一整套产业机制,让村民掌握技能、融入市场,拥有稳定收入来源。
红日药业在甘肃的中药材基地,让村民既能种植药材,也能进入车间深加工,收入从种地变成了产业收益,户均年增收超过八千元。
在企业开展扶贫工作前,当地政府往往会出面搭建平台,规划出方向,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资源投到合适的产业、合适的区域、合适的对象身上。
在扶贫项目中,不论是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还是灵活机动的小微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国企往往擅长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而小企业则更容易深入乡村,带动精准就业,红日药业在多地设立药材种植与加工点,快速激活农村资源,而谢忠波则通过小型生产车间,让残障人士也能创造价值。
一个扶贫项目能否持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民是否真正参与、是否有明确分红、是否具备技能提升路径。一些地区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方式,让村民不只是打工,而是成为合伙人。
扶贫效果是否明显,不是企业说了算,也不是政府拍脑袋,而是靠实地数据、考核机制、第三方评估来验证。一些地方会把扶贫进度纳入干部考核指标,有些企业则会设定项目带动人数、产出金额等指标,第三方机构则负责独立评估。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2291.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菜市场不用囤货也能开外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