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创业多年的刘哥,曾合伙开过两家科技公司,最近却因为一场股权纠纷焦头烂额,他曾向熟识的投资人老张引资300万元,双方当时是口头协议,老张占股20%,剩下由刘哥和技术团队持有。公司运营两年,业务稳定增长,但由于一直没补签正式的股权协议,公司股东信息也一直挂着刘哥和两位核心员工的名字。
投资人一般会在出资后要求占一定比例的股份,但如果没有同步更新工商登记,也就是股东变更、章程修改等手续没办,等于在系统里查不到这位投资人存在,一旦公司发展了,对方再回来要求股份,你如果没有留下协议、股权转让书等材料,很容易被质疑侵占股权。
很多初创团队在创业初期图快,经常用口头承诺、微信聊天、甚至一张白纸黑字签个名就当协议,可股权关系属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真正有效的是签订正规的股东协议、增资协议,并同步更新到工商系统里,只有在系统中登记的股东才算实股,才有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分红、股权转让等。
一种是老股东转让股份,一种是公司增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走工商流程,包括签协议、修改公司章程、更新股东信息、提交相关材料,如果只把钱打进公司账户,但这些手续都没做,出了问题就是无凭无据。出资人追责时,公司可能被定性为未履行义务或恶意规避。
即便股东信息更新到工商系统了,公司章程里没有体现对投资人的权利,比如董事会席位、表决权比例、优先权等,也可能让对方在公司治理中处于弱势。章程是公司内部运行的规矩,很多人以为工商信息变更完就行,其实这只是第一步,还得让章程、财务制度、股东会决议等都一致,才能保障后续不出麻烦。
公司成立初期人员流动频繁,投资结构变化大,等到业务稳定后,务必定期把公司的股权结构理清楚,该谁持股、股比多少、是否已办理完手续、是否需要补签协议。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2282.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