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姐开了一家餐饮小店赚点闲钱,她租了个50平米的门面房,投资不到10万块钱,把店面布置得干干净净,主打精酿啤酒、炸物小吃和桶装可乐,气氛轻松随意。
试营业时还挺红火,每天都有街坊邻居来捧场,但没多久城管来了,说她店里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都还没办齐,建议她尽快补齐手续。李姐这才明白,自己原以为能边干边补证,结果餐饮这行的规矩比她想得要复杂得多。
开店第一件事就是去市场监管局申请营业执照,需要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复印件、租房合同,还有房东的购房合同复印件。因为她还打算之后开个对公账户收付款,所以她还特意拍了店门口的门头照片,整理了平面图和室内图,并在北京市场监管小程序上注册了信息。
在办营业执照时,她顺便刻了章,拿到营业执照副本之后就带着资料去了银行,办下了对公账户。
拿到营业执照后,李姐紧接着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这一步比她想象的复杂多了,不仅需要带营业执照、公章、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还得画出操作流程图和厨房吧台布局图。
工作人员提醒她,厨房里哪块做冷菜、哪块放垃圾桶都得标出来,还要提交员工的健康证复印件,因为她店面不到100平米,只需要准备2份。另外,她还补办了一个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证件,并提交了两份承诺书。
等所有材料交上去后,相关部门安排了上门核查。灯管亮度、下水通畅、食材分类摆放都得达标。检查过了,她才拿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真正“能卖吃的了”。
餐饮行业对安全要求很高,哪怕只卖成品酒和饮料,也必须办齐证件。
李姐开店初期请了两个朋友来帮忙,一个做后厨一个做服务,但她没太在意健康证这事,觉得小镇上应该没人管得太严。直到检查人员上门时,才发现健康证没有张贴出来是个问题。
她赶紧带上营业执照和身份证复印件,去镇上的社区医院补办健康证。
如果要长期经营,还得去做食品安全等级评估,在北京这个流程归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前往窗口预约登记后,等了几天就有工作人员联系上门查看,评估项目包括卫生状况、员工培训记录、进货台账等。
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全员健康证,还有一份食品安全等级评估结果。一切准备到位之后,反而经营压力小了许多,不用担心哪个环节突然被查出来影响营业。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1959.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