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那在北京做零食生意的朋友突然拉着我聊了一早上,她说最近上了一款“海盐焦糖饼干”,包装花了好几万设计,结果一上市没人买,堆在仓库发霉都没人问。
她用的那种在朋友圈发个调查问卷、让员工拉亲戚帮忙填写的方式,根本抓不到真正的消费习惯。这次失败也让她真正意识到,生意不好,不是顾客变了,是她看顾客的方式太表面。
她当时做调研,想着覆盖全国各地,还花了十几万找了第三方公司走访十几个城市,最终拿回来一堆数据。但后来看才发现,问卷里80%的受访者连她这个品牌都没听过,数据根本不能代表核心用户。
现在是先通过她在北京几个热卖门店的数据,筛出零食控,又借助外卖后台、线上热评,把人群锁定在甜食成瘾+宅家+月消费200元以上的人群上。
之前做产品包装测试时,让100个用户在线上选“你喜欢的包装是哪款”,结果第一名上线后却没人买。后来换了方法,在门店摆了五种不同包装,同款产品、同价销售,结果销量最高的是那个问卷中排第三的。
现在让员工每天在门口捡顾客扔掉的包装袋,通过分析上面残留的油渍、打开方式、使用痕迹,来判断哪种包装最方便。甚至还去统计顾客购物后在门口停留时间,看看是谁买完就走,谁愿意拍照分享。
她曾经也收集过海量数据上万个问卷、几千条顾客反馈、几十份销售报表。后来请了数据分析师,把门店销售和顾客停留路径关联起来,根据时间段调整陈列和口味搭配,单店销量提升了20%。
每周分析一个趋势,每天记录一个异常,哪款产品顾客拿起来又放回去,哪天外卖销量突然下降,是天气变了,还是对面新店打折了。
她之前投了一次产品广告,砸了几万,却选错了平台。原来数据分析是没问题的,只是她忘了样本中七成是大学生,而她主打人群其实是30岁以上的上班族。
她后来再看那些数据,不是没用,而是得识别哪些是真信号,哪些是伪命题。
本文链接: https://www.zqsws.com/mfwz/1901.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